打造适合校情的智慧课堂—专访教育部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优秀个人、青岛第二十八中学校长吴爽

日期:2016-12-6   作者:admin   浏览:4431  

     吴爽: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现在的孩子都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他们的需求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不是以前一根粉笔、一本课本就能够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来支撑,而教育信息化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一定会更加成熟进步,人工智能有可能会为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一个突破口,这种课型的基本结构大家并不陌生。但每一所学校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如何做到适合校情而非照搬,是每一位教育探索者需要思考的。”日前,教育部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优秀个人、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八中学校长吴爽在接受中教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4年始,青岛第二十八中学借助教育信息化的东风开始了教学改革之路,以“智慧课堂”为主题、以“慧学 慧教”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两年过去了,该校教学改革成效如何?作为校长,应怎样总体布局,又该如何调动教师转型的积极性?且听青岛第二十八中学校长吴爽娓娓道来……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优秀个人、青岛第二十八中学校长吴爽


怎样理解“慧学 慧教”?

记者:作为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青岛二十八中学着力打造以“智慧课堂”为主题、以“慧学慧教”为目标的智慧校园。请问为什么要打造“智慧课堂”?怎样理解“慧学 慧教”?
 
吴爽:“智慧”二字应该分开来看,“智”指大脑的分析能力,“慧”指人的道德品质。提出智慧课堂的目的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就是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又要学会做人、做事,也就是我们的校训“真诚做人,踏实做事”。
 
为什么要建设智慧课堂呢?因为我们发现传统课堂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课堂中总是存在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好的现象;教师习惯于“一言堂”,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甚微;此外,课堂中敢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孩子越来越少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进行课堂改革。恰恰在这个时候,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于是便抓住这个契机,利用信息技术来协助构建“智慧课堂”。我们希望老师能教的越来轻松,学生学的越来越轻松,师生两个群体更多的体会到教与学的快乐。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记者: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开创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与学“二平台 八环节”模式,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有哪些异同?是如何探索出来的?
 
吴爽:在研究了大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我们发现多数学校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课前看老师录制好的微视频,了解新课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上课时老师不再重复视频中的知识点,而是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时的疑惑,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完成老师设置的巩固练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迅速反馈正确率,教师据此调整教学。
 
我校在试水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发现,尽管教师可以迅速地获得学生练习的正确率,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通常只能讲评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而对于那些出错少的题目就直接忽略了。对学生个人而言,那些不是普遍错误的问题得不到讲解,便不能明确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问题越攒越多,学习上的漏洞也越来越大。如何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提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建立智能化的技术平台来改变我们的课堂结构,那些老师没讲的问题可以通过题目附带的答案解析帮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对于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问题,平台可以提供不同水平的练习供学生选取,既可以找同类型的题目巩固,也可以选取综合性强的题目来拓展提升。
 
对于一份试卷,每道题都配有考点分析、答案解析和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在试卷讲评中,每个学生不仅能知道自己的错误,更能明确自己在知识点上的漏洞。对于不是普遍性的错误,学生可以通过查看答案解析自己纠错,对于出错很少的学生,在改完错后可以再选取更高层次的练习巩固提升。通过系统提供适切性的练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变化最大的是教师,收益最大的学生

记者:2014年学校被确立为“青岛市翻转课堂实验学校”“山东省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实验基地”,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成效如何?
 
吴爽:从2014年我校开始试水翻转课堂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确实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翻转课堂只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或者是教学变革的一个突破口,通过这个突破口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觉得的变化最大的是教师,收益最大的学生。现在我们的教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解,都能够上一节高质量的课。非常欣慰的是我校的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普遍较高,可以说正在引领着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而我们的学生也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以前学生获得国家级的奖项很少,而如今在机器人、创客、3D打印等方面的比赛中,学生们屡获佳绩。在学习成绩上我们的进步也很大,虽然生源不是很好,但是通过三年的培养,学生的成绩处于区片中上游水平。


多措并举,帮助教师转型


记者:从根本上讲,教育的信息化其实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又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调动教师转型的积极性?
 
吴爽:在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提升方面,我们首先从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保障每位老师的硬件设备、网络环境运行良好,采用“种子教师”的培养模式,小步快走,所有的培训都下放到教研组中。干部深入到每个教研组,与“种子教师”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进行培训,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学会。
 
其次,学校通过校会、区片公开课、市公开课的方式推广一些优秀教师的课,让其他教师观摩学习。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打磨一节高质量的课,同时学校还专门聘请专业公司全程为每一位教师跟踪录像。
 
此外,我们与东北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借助高校的平台与力量,让老师们能够多接触资深专家,并邀请专家深入到课堂为教师把脉,以便找到问题所在。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多学习,他们先后到北京、上海、长春、杭州、昌乐、武汉、深圳等20余地市参观学习。老师们在不断地参观、学习、实践、提升、内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平台


记者:教育效果的达成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合作,学校有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校协同育人的平台呢?
 
吴爽:我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一卡通”服务,“一卡通”与家长手机APP(微课掌上通)相结合,既可以实现学生上、放学时间的短信通知,又能够搭建起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这种服务与微信朋友圈类似,但功能更齐全、便捷,可以直接导入WORD、EXCEL等,家长能够时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动向,并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
 
记者: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了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以奖励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团队和个人。今年您被评为“优秀个人”,请问这项荣誉对您意味着什么?
 
吴爽:首先非常感谢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我感到很自豪更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这份荣誉是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做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激励,促使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更多的尝试,探索出更适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在线教育、线上与线下完美融合的教育。


人工智能有可能为教育带来更大变革


记者:您对教育信息化的未来有何畅想?现在2017年度的奖励基金正在评选中,相比今年又新增了优秀教师奖。对于这样一项基金的设立,您认为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怎样的影响?
 
吴爽: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现在的孩子都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他们的需求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不是以前一根粉笔、一本课本就能够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来支撑,而教育信息化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一定会更加成熟进步,人工智能有可能会为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
 
对于优秀教师奖我是非常支持的,因为教育变革的首要因素是教师,只有教师改变了教育才会改变,学生才会受益。而优秀教师奖正好符合这一特征,能够激励起一大批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变革的大军中,调动起一线教师的参与热情,更能发现一些具有很好的实践性和推广价值的案例。通过每一位教师这个点带动一个集体备课组或者学科组这条线,通过这条线来带动学校这个面,再通过这个面带动整个区域这个体,这是我们每一位校长都非常愿意看到的一种景象。